序春草綠,又到清明。每逢此時,人們都會通過祭掃緬懷親人、寄托哀思。眼下疫情尚未結束,為減少人員流動、聚集,我市民政部門已開通網上祭掃平臺,倡導市民通過居家追思、網絡祭掃等新方式緬懷逝者,寄托思念。
以更加文明的方式慎遠追思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摒棄了“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的排場,文明祭掃、綠色祭掃的新風尚漸成共識。用文明祭掃方式助力戰(zhàn)“疫”,是今年清明期間須謹記于心的要務。非常時期須有非常之舉,加強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自身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成為文明祭掃的踐行者、生態(tài)殯葬的先行者,努力用最小代價、最快速度阻斷疫情蔓延,同樣是對先人先輩最好的告慰。
或許會有人認為,網上致哀等方式少了一種“儀式感”,讓后人對先人的思念打了折、縮了水。其實,祭掃只是一種形式,何必非要以“煙霧繚繞”來表現(xiàn)?更何況,只要情感是真切的,網上祭掃一樣能告慰逝者、安撫人心。
好風尚重在堅守。筆者認為要讓新的祭祀方式逐漸成為市民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這個過程需要政府的宣傳引導,多渠道、多途徑宣傳文明祭祀的重要性,在全市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破除陋習。文明祭祀習慣的養(yǎng)成,更需要群眾的自覺踐行,廣大黨員干部、公職人員要發(fā)揮帶頭示范作用,引導市民文明祭祀、綠色祭祀,讓文明祭祀成為新風尚。只有大家一起行動起來,才能讓文明祭祀成為新常態(tài),為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推動文明城市建設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 高小瑩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