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到濉溪縣四鋪鎮顏道口村走訪時看到,該村文化禮堂的鄉村民俗館很受歡迎,不時有三五成群的村民前去參觀。民俗館擺放著的物件還原昔日生產生活風貌,有的是從各家搜羅來的珍藏品,歷久彌新;有些則是新工藝,古色古香,引得村民駐足觀賞。當地綜合文化站負責人表示,建設鄉村民俗館就是想傳承傳統文化,通過里面的物件充分展示農耕文化和村莊的歷史變遷、社會發展歷程,用鄉土文化、鄉愁記憶增強村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凝聚起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民俗又可稱之為民間文化,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形成并流行的民間風尚、習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并傳承的各類民俗文化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還無形中增加著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建設民俗館,無疑是對民間文化的最好傳承,其對鄉村文化建設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錨定鄉村振興總體目標,提出要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臺載體,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這充分體現了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讓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凝聚精神動力,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大力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動員力度,讓農民真正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內涵、具體措施、發展前景,認識到好政策與好生活的內在聯系,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充分利用農家書屋、文化長廊、文化墻等陣地,廣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要組建宣講團隊,利用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采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大力宣傳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戰略入腦入心。要注重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充分利用文明鄉風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家風、家訓、村規民約等,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做到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干群融洽,實現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為鄉村振興提供和諧穩定社會環境。
鄉村振興,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也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兩者缺一不可。總之,只要重視文化建設,挖掘和利用好鄉村文化,不斷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就能夠使其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
【責任編輯 趙文杰 劉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