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再次證明了農村人民群眾改革創新的無窮潛力。
濉溪縣五溝鎮廟前村推行“一村一塊田”改革,把6524塊平均面積不足2畝的“巴掌田”,整合成了1塊萬畝高標準農田,有效解決了“細碎化”小田制約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難題。這項改革創新大大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受到省委書記鄭柵潔的點贊。
我國農村人民群眾改革創新的故事層出不窮。1978年,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崗村,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為我國的“三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之后農村改革的滾滾大潮中,我國農村人民群眾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敢闖、敢干、敢為人先,不斷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
盡管五溝鎮廟前村“一村一塊田”改革,沒有小崗村“大包干”改革影響范圍廣、歷史和社會意義重大,但其取得的成效、走出的路徑、摸索的經驗,依然可圈可點。尤其在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廟前村的改革經驗具有很強的標桿和典型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糧食安全。他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小崗村“包產到戶”解決的是農民溫飽問題。在現在的情況下,廟前村“一村一塊田”改革解決的是耕地質量提升、糧食產量提高、群眾收入增加的問題。通過廟前村“一村一塊田”改革,可新增有效耕地747畝。目前,我市279個行政村耕地面積248萬畝。若按照廟前村新增有效耕地比例,全市將新增有效耕地近12萬畝,可以解決10萬余人的吃飯問題。
歷史證明,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廟前村“一村一塊田”改革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首先,敢啃“硬骨頭”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離開了群眾的支持,一切改革都是空談。廟前村“一村一塊田”改革之初,就面臨著部分群眾意見不統一、地面附屬物遷移難等難啃的“硬骨頭”。面對難題,村“兩委”沒有畏難不前,而是發揚敢啃“硬骨頭”的精神,把工作做細做實、做到群眾的心坎上,這樣才為改革的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改革必須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只有深入群眾汲取群眾智慧,知悉群眾的真實意愿,才能做出令百姓滿意的決策。拋開群眾想問題,脫離實際找辦法,則會讓我們步入“離天近、離地遠”的誤區。
最后,改革一定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廟前村“一村一塊田”改革之所以能夠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因為改革契合了百姓的呼聲,符合當地實際。村“兩委”大力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確保了改革順利推進。
改革是鄉村振興強有力的引擎。廣大人民群眾要敢于創新,銳意改革,努力在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中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使它們不斷釋放紅利,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責任編輯 高小瑩 余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