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汽車走進千家萬戶,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卻也給城市管理帶去難題。馬路淪為停車場,部分小區未施劃公共泊位,醫院、商圈、學校等區域車位有限……停車問題成了城市的“通病”,也成了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2022年、2023年全市停車泊位每年新增2萬個以上;到2025年,全市累計新增停車泊位7萬個以上。基本建成配建停車設施為主、路外公共停車設施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城市停車系統……《淮北市便民停車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日前出臺,引起廣大市民議論紛紛,居住社區、醫院、學校、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停車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確實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事實上,針對解決停車難問題,我市結合城市發展實際,進行了很多嘗試。譬如,道路兩側施劃更多合法的公共泊車位,建成垂直循環式智能立體停車庫(惠澤停車場),將市人民醫院門診大樓綠化區改造成生態停車場……這些辦法措施,有效打通了城市交通“微循環”,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停車難題。但在汽車保有量日益增加,城市公共空間資源日趨緊張的現下,市民的需求還未能得到充分滿足。
筆者認為,停車難問題的根治,必須以“便民”作為根本考量。一方面挖掘停車資源潛力,在車位增量上下功夫,如,加大公共停車泊位的規劃建設力度、改造老舊小區增加公共車位、閑置的辦公和商業車位夜間免費開放。另一方面,要敢于面對弊端和病灶,拿出創新創造的思維、科學管理的思路,多個部門聯手在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社會管理建設中共同努力,真切分擔老百姓的停車壓力,蹚出一條細致、超前的,具有實操價值、符合城市發展實際的“淮北路徑”。
城市管理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解決停車難問題,決不能圖簡單,要摒棄“花架子”、開好“藥方子”,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解決根本性問題,贏得群眾認可。
【責任編輯 趙文杰 劉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