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推動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之一,順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近年來,我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步伐加快,僅今年就有101個老舊小區被列入改造計劃,涉及25210戶居民。
清除私搭亂建、完善空間布局、增添休閑設施……關系到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這項民生工程給更多人帶去溫暖和希望,頗得老百姓關注。
以“改”促“變”,居住環境“改”出了新面貌,群眾生活是否就真正“變”了樣?畢竟百姓生活質量還和基層治理效能息息相關,從“改好”到“管好”,長效管理養護難、陳舊觀念改掉難這些現實問題也亟需破解。
鞏固改造成果,市委主要領導日前在督查調研縣區文明創建工作時給出了應對之策,“實現改造與管理并行,扎實做好老舊小區建后管養‘后半篇’文章。”
做好老舊小區建后管養“后半篇”文章,筆者認為要善用“加法”。
“政府+市場”破解長效管理難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吸引社會組織,通過多元投資方式,建立老舊小區公共設施專項維修基金,引進物業公司開展公共服務,讓一次性投資改造行為變成長效管養機制。以資金托底,讓老舊小區“硬件”跟上城市發展速度。
“社區+居民”改掉陳舊觀念。居民是小區的直接使用者,管理好小區把居民發動起來才是長久之計。作為基層治理“最小單元”的社區此時就要想盡辦法,讓居民轉變舊觀念,跟上小區改造的節奏,引導指導他們成立業委會,逐步培養“花錢買服務”意識,讓居民自己出謀劃策“管好”自己的小區,才能讓小區“好看”更“好住”。
【責任編輯 高小瑩 任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