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以來,我和我的村、我為村代言,拼出幸福生活——“第一書記云帶貨”活動在我市各鄉鎮陸續開展,駐村第一書記紛紛變身“帶貨主播”,為當地土特產打call。此舉不僅幫助農戶拓寬了銷售渠道,也讓一些不被人熟知的土特產走進大眾視野,成功“出圈”。
我市農產品種類豐富、品質優良,特別是以塔山石榴、段園葡萄、臨渙醬包瓜等為代表的土特產,更是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喜愛。但不可否認的是,包括臨渙醬包瓜等在內的多數土特產普遍存在品牌影響力弱、銷售半徑窄等突出問題。如何讓土特產更好“出圈”,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強質量。土特產要“出圈”,始于品牌,終于口碑。也就是說,保障土特產的質量,讓其在市場上擁有良好的口碑,是“出圈”的第一步。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越來越關注,打造品質過硬的土特產,才能留住消費者的心。從前端來說,要提高種養技術,因地制宜生產高品質的產品,并依靠農業專家指導,從源頭保障產品的質量;在后端,要延伸產業鏈條,做好產品把控,采用先進技術,創新加工方法,統一質量標準,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樹品牌。在各種優質農產品層出不窮、爭奇斗艷的今天,如果沒有品牌效應和“身份”加持,再好的土特產也很難在消費市場“出圈”。加強品牌塑造,主動創新求變,將非遺、民俗、歷史等元素融入品牌,可以讓土特產在有滋味的基礎上更有品位。目前全市“二品一標”產品達176個,其中綠色食品169個、地理標志農產品7個,這些都為做大做強土特產品牌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勤吆喝。“酒香也怕巷子深。”主動出擊才是王道。數字化時代,我們要精準把握消費群體的需求,既要充分用好展銷會、農交會、推介會等線下渠道,也要積極借助各類新媒體,比如網上農展會、直播帶貨等線上平臺,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助力土特產“走出去”,不斷提升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看似普通的土特產,實則蘊含著激活產業振興的密碼。讓土特產更好“出圈”,是一篇大文章,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
【責任編輯 高小瑩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