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駕車駛出我市一停車場時,由于手機沒電無法線上付費,停車場工作人員拒收現金,從而遭遇無法駛出停車場的尷尬。筆者的遭遇并不是個例,隨著移動支付工具廣泛使用,一些經營者或收付主體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拒收現金特別是小額現金的現象不時發生。
不可否認,移動支付工具其在節省時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避免現金丟失、假幣使用等方面的優勢,使得使用現金支付的比例下降。但是,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拒收現金的行為不僅不合理更不合法。一方面,對于部分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使用現金支付仍是首選。而在網絡故障、停電等特定條件下,移動支付更是面臨著無法使用的尷尬處境。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法》《人民幣管理條例》及《整治拒收現金公告》等對使用現金進行了明確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拒收現金行為將被施以相應行政處罰措施等。
中國人民銀行淮北市中心支行近日以“整治拒收現金行為,維護人民幣流通秩序”為主題進行專項整治,我市部分金融機構按照部署不僅開展廣泛宣傳、明查暗訪,而且面向經營主體提供零鈔兌換、殘幣回收等服務,積極建設和諧的現金流通環境。筆者不禁要對此點贊,更要呼吁普通市民對拒收現金者理直氣壯地說“不”,積極向有關金融機構進行舉報并提供線索。
【責任編輯 高小瑩 余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