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積極與相鄰地市廣泛開展合作交流,探索建立跨界水體“共保聯治”機制,用活檢察公益訴訟機制強化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協同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水域環境。“十四五”以來,全市4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25%提升至100%。近期,我市跨界河流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相關做法獲最高檢主要負責同志批示肯定。
強化水治理上下游聯動。借鑒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在跨界水體聯合保護和水污染協同防治方面的創新制度和經驗做法,推進跨省際水體一體化治理。我市與商丘市簽訂《跨市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工作協議》,建立溝通協調機制,聯合開展跨界水體聯防聯控調研會商,聯合加強水質監測、信息共享、污染源排查及環境執法等工作;與徐州市簽訂《淮海經濟區水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共治共享協議》等。相山區9條河流(溝渠)水質全部提升至Ⅳ類及以上,獲評全國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加強跨區域水污染共保聯治。與永城市、蕭縣建立“河長+檢察長”機制,常態化開展跨界河流聯合巡查、聯合執法、聯合治理。與宿州市簽署《跨界水體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協議》和跨區劃水資源保護公益訴訟協作機制意見,探索開展交叉監督,推動相山區、蕭縣申報專項資金超1億元,用于中小河流水體治理和現代水網建設。召開聯席會議,密切關注汛期上下游水質動態,開展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巡查及聯合檢測,加大跨界河流巡查力度,強化河道岸線保護,嚴防汛期水質下降。
用活檢察公益訴訟機制。強化府檢聯動,完善刑事檢察與公益訴訟府檢聯動機制,落實“河湖長+檢察長”協作制度,深化檢察、公安、水務、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信息共享、聯動作戰,形成工作合力。落實一體化辦案機制,開展“進一步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助推跨界河流水體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專項行動,加強對基層檢察院辦案指導,實現線索統一收集、立案統一把關、辦案統一調度、結案統一報批。2024年以來,圍繞跨界河流污染防治召開聯席會議12次、移送案件線索34條、協同開展調查核實15次,制發檢察建議25件、磋商結案4件、提起行政公益訴訟2件。
記者 黃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