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杜集區以“勞動美”公益超市(鄉村振興超市)為平臺,將志愿服務、見義勇為、孝老愛親、善行義舉、紅白事簡辦等內容納入積分兌換管理,以先進選樹、物質獎勵等方式,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新時代鄉村文明建設,自覺抵制陳規陋習,讓小積分在移風易俗中發揮“大作用”、引領“新風尚”。
每個積分都是榮譽
走進杜集區礦山集街道南山村的“勞動美”公益超市,貨架上整齊擺放著抽紙、洗衣液、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但與其他商店不同,這里的商品不標價格,只標注積分。村民劉桂俠拿著積分卡,用剛攢下的100分兌換了洗衣粉、肥皂和牙膏。她笑著說:“參加村里的活動就能攢分,東西都是白領的,大伙兒積極性可高了!”
這家公益超市是杜集區推進移風易俗的創新載體。自2019年起,當地以公益超市為平臺,將志愿服務、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紅白事簡辦等文明行為納入積分管理,用“小積分”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
在杜集區,“積分怎么掙”是村民最關心的問題。礦山集街道南山村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特色“積分制”實施細則,設置遵紀守法、鄉村建設、家風家教、移風易俗、興業致富等八大類內容,規范日常行為、引導民風民俗,杜絕大操大辦、天價彩禮、鋪張浪費、“黃賭毒”等不良風氣,逐步改善農村的鄉風、家風、民風。
“過去總覺得文明是‘虛’的,現在積分卡上每一分都是實打實的榮譽。”村民張先生指著自家門前的“美家美院示范戶”獎牌說道。該村每季度開展“清潔家庭示范戶”評比,由村“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駐村干部組成的評分小組逐戶檢查環境整潔度,達標家庭不僅懸掛獎牌,還能獲得100積分獎勵。這套細則如同一把尺子,量出了鄉村文明的進步。
據了解,杜集區礦山集街道南山村積極開展“美家美院示范戶”“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還將身邊好人、勞動模范、最美人物等各類先進典型納入積分兌換范圍,并對支持村里公益捐助等各類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善行義舉進行獎勵積分回饋。通過樹典型立標桿,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和帶動大家做好事做善事來獲取積分,厚植禮遇“好人”沃土,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從“袖手看”到“爭著干”
積分制的生命力在于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在礦山集街道徐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公益超市聯動,以“志愿服務換積分、積分兌實物”的方式,根據志愿者們參加志愿活動的次數、時長發放相應積分,每年積分高的志愿者除了授予社區“最美志愿者”稱號外,還可以通過每季度的積分兌換活動到公益超市兌換日常生活用品。
“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獎勵機制,不僅是對志愿者付出的肯定,更是志愿服務精神的傳遞。”徐莊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扶困助殘、文明引導、文明餐桌、垃圾分類等志愿服務活動,都離不開居民的參與和宣傳,“公益超市積分制”改變了以前志愿者單向服務的狀況,將志愿服務受益人群延伸至志愿者本人,實現“奉獻—積分—回饋”志愿服務良性循環,在助力志愿服務隊伍壯大的同時,有效激勵了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了志愿服務的參與度、覆蓋面和影響力。
“小積分”發揮大作用
行走在杜集鄉村,處處可見積分制帶來的深層變革。道路清爽暢通,房前屋后樹木蔥蘢,村民們謙和有禮的景象隨處可見,文化墻上繪著“二十四孝”故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村民爭相認領助老幫扶、秸稈禁燒巡邏等項目。“過去動員群眾靠干部喊破嗓子,現在積分就像文明‘儲蓄罐’,越攢越有成就感。”徐莊村黨支部書記說,“積分制”已成為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的有力杠桿,不少村民由“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這都是“積分制”帶來的改變。
截至目前,杜集全區42個村(涉農社區)全部推廣積分兌換制度,有效激發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的內生動力。杜集區通過積分兌換管理,引導群眾抵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涌現出許多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生動故事,讓“小積分”在移風易俗中發揮著“大作用”,也用積分“兌”出了文明新風尚,譜寫了新時代杜集移風易俗改革實踐“新篇章”。
記者 孫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