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春雨一直下個不停。礦山集街道杜集社區付洼村村民趙滿意高興地在村中新修的道路上走來走去,再也不用擔心到處泥濘和積水。而這一切的改變,就源于之前在他家小院內召開的“紅板凳議事會”。近年來,杜集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創新打造“紅板凳議事會”,推動民聲聽得更清、民情察得更準、民憂解得更快,不斷提升轄區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付洼村地勢低洼,以前村里僅有一條狹窄的主干道是水泥路,村民家門口都是土路,每到下雨時土路就成了泥水路。去年底,村民們通過“紅板凳議事會”向社區反映了這一問題。杜集社區黨總支積極協調爭取項目資金,并多次把紅板凳搬進農家小院,開起議事會,征求修建方案。最終按照村民們的意愿把主干道拓寬,并把水泥路修到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提升了付洼村的“顏值”,也讓村民們告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環境。村民不論開車還是步行,出行更加便捷,這讓大家十分高興。趙滿意不僅參加了在自己農家小院召開的紅板凳議事會,還在會上與其他村民代表一起提出村道拓寬及管護意見。在親身見證了村路的變化后,他不禁連稱“紅板凳議事會真管用!”
杜集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偉偉介紹,社區不定時將紅板凳搬進群眾家中院內,收集居民意見和建議,現場直接為居民答疑解惑,把矛盾糾紛“被動調解”變為“主動排解”,為群眾辦實事。合情合理、辦得到的要立即辦,暫時還有困難的要做好解釋工作,以暖心服務獲得了群眾信任。截至目前,社區共召開“紅板凳議事會”50多場,收集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宅基地糾紛等方面問題40多件。
據介紹,杜集區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收集群眾訴求,線上開通“便民服務意見箱”等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線下推行“一崗通辦”,社區保留必要工作人員在窗口服務,其余下沉社區常態化開展信息采集、“紅色串門、暖心敲門”等活動。同時,積極吸納社區網格員、樓棟長、居民代表、“五老”、青年志愿者等人員加入“紅板凳隊伍”,組織“紅板凳隊伍”定期走進群眾中,主動了解社情民意,收集居民訴求,建立起“收集—協商—落實—反饋”的閉環治理模式,進一步延伸群眾工作陣地,切實解決群眾的關鍵“小事”,推動基層治理水平持續提升。
記者馮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