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朔西湖荷葉田田,荷花競放,草洲鷺鳴,湖畔輕奢民宿完美融入詩意田園,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臟亂的采煤沉陷區。近年來,杜集區將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作為推動鄉村振興重要抓手,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文旅融合發展,繪就出一幅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直面沉疴,合力“整”地。杜集區境內曾累計生產原煤4.5億噸,占全市原煤生產總量的一半多。長期的采煤沉陷與歷史開發,給國土空間治理留下了諸多頑疾:深陷區大量坑塘水體發黑發臭,不少房屋因地質不穩出現破損,村莊整體布局混亂,耕地碎片化嚴重。2021年,杜集區朔里鎮葛塘村入選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為破解發展難題帶來重大機遇。緊扣“耕地碎片化、資源低效化、布局無序化、生態退化”四大癥結,全區開啟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攻堅戰。僅在葛塘村就累計投入8774萬元專項資金,統籌推進土地整治、生態修復等四大類8個子項目,為同類地區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實踐范例。多元投入,合力“整”地,杜集區探索“政府出一點、銀行貸一點、社會投一點、指標賣一點”多元籌資模式。僅在朔里鎮就整合自然資源、水務等部門3500余萬元財政資金,補齊農田水利、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短板。爭取國開行800萬元專項債,推進雨污分流、坑塘清淤等整治工程。創新指標交易反哺機制,將2000萬元耕地占補指標交易收益,用于黃樓自然村道路水系建設。深化政企合作,引入朔西湖保護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投入2500萬元以“EPC+O”模式推進朔西湖一體化開發,朔西湖景區目前總面積14500畝,其中水面約8000畝。
分區嵌入,以業“興”地。摒棄“粗放用地”的傳統模式,構建起“全域規劃—功能分區—精準嵌入”的協同發展機制,將土地科學劃分為農業、工業、文旅三大板塊。在農業領域積極打造成高標準農田,實現機械化規模種植,有效保障了糧食產量的穩定。同時,依托土壤特色劃分種植區,推行“土地+合作社”模式,大力發展富硒稻米、金絲皇菊等特色農產品,做優“朔湖春”稻米、“乾升”金絲黃菊、“尹老大”葡萄、“相王”牌石磨香油等特色農業品牌,有力帶動農民增收。依托“土地+工業園”,騰退380畝低效建設用地,整合建成工業園區,吸引新能源、精密鑄造等領域的企業入駐,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超40萬元。文旅板塊則圍繞朔西湖景區,布局特色民宿、露營地等項目,年接待游客達3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700萬元,讓土地資源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生態融入,用心“護”地。杜集區始終踐行生態優先理念,全方位守護土地生態。針對采煤沉陷區,結合地形地貌,將其改造為耕地、林地、草地,建成100畝“碳匯林”基地。積極探索煤基固廢生態回填技術,對地表沉陷區域采用柔性路面設計,提升地基穩定性,有效減緩沉陷速度。在水域治理方面,全面關停朔西湖邊養殖場,以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為主,實施湖底清淤,河湖連通等工程,保留水面上大面積灘涂,梳理溝通大小水面,目前朔西湖已形成連片水面約8000畝,營造水系貫通、堤-島結合、濕地淺灘的自然生態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目前濕地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已有植物80余科、候鳥20余種,每年有大量大雁、白鶴等鳥類棲息,這處集生態修復、輕奢民宿、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園,已成為兼具生態涵養和水庫功能的“城市綠肺”。
記者 馮冬梅 通訊員 靳一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