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豐收,你們年輕人抓緊直播,把稻米賣到全國各地,打響我們的品牌……”近年來,杜集區段園鎮毛場村黨總支圍繞“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思路,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優化水稻種植結構、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稻”路。眼下,村黨總支書記趙常周忙著安排推介宣傳事宜,進一步拓寬稻米的銷售渠道。
毛場村集體經濟以前在段園鎮墊底,為改變這一狀況,2020年村“兩委”班子邀請農業專家前來“把脈”,發現當地土壤適合種植水稻,且毛場村緊鄰閘河,水質優良,灌溉便利,種出的大米富含硒等元素。經多方論證,毛場村決定以“黨支部+合作社”形式,由村“兩委”牽頭成立稻道盛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120畝水稻種植示范園,邀請農技專家先后10余次現場指導,從購種、播種、管理、收割,到加工、銷售,全由合作社統一運營。合作社的股東按照“保底+分紅”的模式來分配收益,第一年就創收2萬多元,合作社社員戶均分紅500余元,農戶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
賺到了“第一桶金”后,村民們紛紛加入。毛場村順勢擴大規模,與54戶村民建立“雙綁”合作關系,全村水稻種植擴大到300余畝。“今年的稻谷粒大飽滿,去年水稻畝產是1100斤左右,今年比去年每畝要增加100—150斤。”趙常周介紹,為暢通銷路,毛場村雙管齊下,一方面申請注冊“閘河灘”商標,對優質稻米進行包裝銷售,積極參加稻米文化節、稻米品鑒會等活動,提高市場知名度。另一方面和牛眠村、歐集村合作投資,建成助農共享直播間6個,吸引本村年輕人返鄉創業,把稻米賣到全國各地。
據介紹,除了引導大家種植優質水稻外,毛場村黨總支還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增收渠道,鼓勵村民發展稻麥綜合種植等精品農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村集體經濟也由2020年的15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247.8萬元,位居全鎮首位。
好日子既要“面子”,又要“里子”。隨著水稻產業的不斷發展,村民富了、集體強了,讓家鄉變得更美成為毛場村“兩委”的下一個目標。兩年前,毛場村小張村道路崎嶇不平,晴天塵土飛揚,雨天則泥濘難行,給村民的日常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同時,污水管網設施落后,污水隨意排放,影響了村莊的環境衛生。村里積極向上級申請項目,對村莊道路及雨水管網進行治理,硬化道路3956米,改造雨水管道近5000米,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如今的毛場村已經成為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鄉村。
記者 馮冬梅 通訊員 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