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從因采煤土地沉陷,大面積水域無法用于耕種居住,到生態環境修復、百姓安居樂業,再到產業融合發展,杜集區朔里鎮在土地綜合整治這條路上走了十年。這期間,最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獲自然資源部批準成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
杜集區作為淮北地域的四大板塊之一,北鄰徐州的獨特優勢,是其整體發展規劃以及此項試點工作的一項重要參考依據。在此基礎上,把握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核心——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是開展好試點工作的根本。
全區上下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重要批示精神,嚴格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部署要求,堅持“一盤棋”系統思維,將試點工作納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總體安排,并與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等工作緊密結合,搭建“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工作框架”“數據體系、保障體系、監管體系、評價體系”的“三縱四橫”總體架構。
區委常委會會議、區委深改委會議研究試點工作6次,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赴現場調研50余次,把脈問診自然資源本底和土地利用現狀,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實施方案》,謀劃確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理、鄉村風貌提升和基礎設施建設等8個方面整治項目,劃定整治“主戰場”,并奔走解決資金緊缺等重難點問題。
“堅決守住耕地紅線!”這是每期調度工作會都要反復強調的底線,深深地刻在每一名參與者心中。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各級部門始終堅守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統籌推進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轄區土地更加集中連片,讓小田變大田、糧田變良田。目前,朔里鎮試點片區實現新增耕地219.93畝,新增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畝均糧食產量預計提升5%以上。
鄉村全面振興的成果,具體體現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個方面的全面提升。杜集區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在助推一產縱深發展、加快二產提檔升級、構建三產創新示范三個方向的指引下,步履鏗鏘,成績耀眼——
堅持“以人為本、因村制宜”,壯大集體經濟,推動農民增收。流轉黃樓村800畝耕地實施“旱改水”項目,將“旱田”變“水田”種植特色水稻。成立乾升農業專業合作社,首批156戶群眾以資金、土地入股,2024年增收50萬元。按照“宜耕則耕”原則,在整治土地上種植特色農產品,菱白、羊肚菌等朔里品牌年銷售額3000余萬元。
構建“耕地流轉+閑置整治+產業導入”組合模式,騰挪發展空間,將“沉睡資源”變“發展活水”。引進格瑞斯服飾,建設標準化廠房5200平方米,提供就業崗位200個,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積極推進建設用地有機更新,謀劃實施金巖高嶺土配套產業園、眾幫產業園改造提升等一批項目。
推動村莊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發揮鄉土風情資源稟賦,以現有空間打造文旅“新地標”。在朔縱路沿線布置鄉村振興產業集聚點,注入東方朔、顓孫子張、劉開渠等名人的文化元素,建設“國潮婚典”建筑群,打造沉浸式“國潮街區”。利用閑置民房,打造“漫游+康養+采摘+研學”民宿集群。
試點工作開展至今已有兩年,朔里鎮的村容村貌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蛻變。
人居環境水平提升了。群眾亂搭亂建行為少了,751戶享受到了“戶改廁”福利,畜禽養殖糞污及農業生產廢棄物,或變廢為寶再利用,或得到科學妥善處置。村里的積分超市每天“客流”不斷,用文明行為獲得積分,再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這一舉措得到大伙兒的好評。
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以村莊存量空間補齊基礎設施配套,統籌推進“水電路氣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完成葛塘村電力設施改造,新建道路3365米,綠化5000平方米,種植娜塔櫟和落羽杉530株。鋪設供水管道約4.8萬米,完成引調水工程入戶1221戶。
生態保護治理加強了。區內河道、耕地、礦山等1.45萬畝退化生態空間得到修復。水域面積7300畝的朔西湖蝶變為休閑度假景區,傳統歌舞、潮流說唱、無人機表演、煙花秀等演出吸引了眾多游客。
舉全市之力、全區之智,朔里鎮脫穎而出,成為改革試點典范之一,讓“寸土”生出了“寸金”,不負自然資源部賦予的重任。
杜集區在取得階段性成績的同時,認真做好“后半篇文章”,總結出一套包括“工作體系、規劃體系、政策體系”的模式,探索出“精雕細琢”的“空間治理推動鄉村振興”路徑,為其他鎮、街道提供借鑒。
記者 王陳陳 通訊員 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