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烈山區農水局圍繞“隊伍建設、人才培育、環境優化”三個關鍵環節,聚集各類人才扎根農村競相創業,打造人才培養、使用一體“生態鏈”,大力培育懂農業、會管理、愛農村的“三農”人才隊伍,讓“新農人”“田秀才”和“土專家”真正“香”起來。
聚焦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配優駐村工作隊伍,堅持從“派優、強訓、嚴管、關愛”四個方面發力,嚴把年齡、黨齡等關鍵要素,優先選派“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和群眾評價好的年輕干部到鄉村振興一線鍛煉提升,充分發揮派駐工作隊員的行業優勢。同時,足額撥付駐村工作隊員各類補貼,為他們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等。
抓實人才培育,為鄉村振興厚植“發展引擎”。強化鄉村治理人才的全面培育,積極開展對鄉村振興黨政人員、退役軍人、第一書記等鄉村治理人員在政策、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系統培育,打造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適配鄉村振興的“三農”干部隊伍。持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48名科技人才下沉、科技服務到村,有效化解“三農”工作專業人才供需矛盾。2023年度,全區科技特派員累計轉化科技成果93項,服務企業125家,培訓農戶5352人次,領辦創辦經濟實體27個,促進企業增收678萬元,村集體及農戶增收1014萬元。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面向高素質農民、家庭農場生產經營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開展鄉村振興人才職稱評審申報工作,符合條件的均可申報。2023年烈山區首批鄉村振興人才職稱申報28人,其中高級9人、中級9人、初級10人。對獲得鄉村振興人才職稱農民,建立專門檔案,納入鄉土專家庫管理。組織取得職稱的農民到高校研修培訓,赴先進農業經營主體參觀考察、現場觀摩交流,組織高水平農業領域專家與農民進行交流活動。此外,對取得職稱的農民,在技術服務、項目合作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享有優選權。
記者劉露
通訊員楊正宏張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