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區立足政法職能,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聚力打造矛盾糾紛化解“一站式”平臺,構建社會治安防控“一屏總覽”體系,創新基層治理“一網兜底”模式,全力推進烈山平安建設提質增效,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整合資源,實現矛盾化解“只跑一地”
整合平臺,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創新成立了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將綜治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訴訟服務中心、人民調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以及勞動爭議仲裁等工作平臺職能,統一整合至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集中接待群眾并處理各類矛盾糾紛和問題事項。
整合職能,組織信訪、司法、法院、人社、公安等5家單位常駐中心,民政、衛健、教育等17家單位輪駐中心,設立信訪接待、調解服務、行政復議、訴訟服務等7個功能區、10個服務窗口和7個專項調解室,推動實現部門高度集中,調處全程閉環,保證群眾在一個窗口就能順利辦事。
整合力量,吸收品牌調解室、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仲裁機構、律師團隊、心理服務機構等第三方社會力量進駐,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共同破解各類難題。成立“芬姐婚調聯盟”,創新婚姻家庭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模式,由魏玉芬(“全國模范調解員”“中國好人”)任芬姐聯盟理事長,區鎮村分別成立婚調聯盟服務隊,結合區法院家事法庭工作站,推動婚姻家庭矛盾糾紛有效解決。建立調解專家人才庫,選聘品行好、熱心公益事業的社區工作者、“五老”人員、法官等調解專家260余人,初步組成100余人的區級調解員專家庫1個,151人的鎮級調解員專家庫5個,以及13個婚調、醫療等調解小組,深入群眾家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調解。成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訴源治理工作室”,從全區代表委員中推選熱心糾紛化解、政策水平較高的代表委員,對勞動爭議、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等民商事案件針對性開展矛盾化解。設立“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法律服務站”,為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風險防控、信訪積案化解等提供法律咨詢意見,參與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需求。設立“護企工作站”,宣傳《關于創建一流營商環境的三十條措施》《烈山區創優營商環境提升行動方案》《烈山區政法單位營商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方案》《烈山區政法黨委“三辦五個一,為企護航程”活動方案》《烈山區惠企惠民“免申即享”實施細則(試行)》《烈山區輕微違法違規行為免罰清單》《烈山區關于進一步完善鞏固堅持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制度》等支撐保障,營造法治化一流營商環境;開展“訪企解難”“企業家接待日”等活動,協調辦理企業訴求13個;開展夏季執行行動,執行到位金額2100余萬元,為11家企業集中發放拖欠債務案件款1000多萬元。
科技賦能,實現治安防控“一屏總覽”
治理體系,以政法委綜治中心為主體,區委組織部、區應急局、區城管局、區自然規劃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區環保局、區農水局、區住建局、區民政局、區教育局等部門共同參與,構建“一屏總覽”、智慧黨建、市域治理、應急調度、城市管理、鄉村振興、平安建設矛盾調解、環境保護河湖治理等智能化行業專題,實現集黨建平臺、“雪亮工程”、視頻會議、網格化服務、城管指揮中心、應急指揮中心、水利防汛、森林防火、市場監管“九合一”。形成“一張網”和四級網格覆蓋全區三鎮四辦一開發區、63個村(社區)。各部門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分類推進,處置能力高效提升。
監控體系,以892個“雪亮工程”視頻監控網為主體,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業視頻監控網為輔助,社會面監控網為補充的監控體系,把“雪亮工程”與智慧城管、智慧社區、安防小區有機結合,在非煤礦山、校園周邊地帶、企業生產車間、公共重點區域、社區(村)重點路口安置高清攝像頭,24小時監控畫面實時傳送至指揮中心。各職能部門可實現常規檢查與遠程監管雙應用,社會面管控、重點部位及人員監管能力有效增強。
運行體系,依托區、鎮辦、社區(村)一體化網格單元,統籌黨建、社保、綜治、應急、社會救助等工作,各部門根據業務實際劃分本部門的處置網格。發生突發事件時,指揮中心可立即調取功能地圖進入社區(村)頁面,實時連線附近的民警及網格員現場處置,最大程度降低群眾損失。同時,對網格員進行統一管理,收集每個網格員工作信息,制定獎懲辦法,使網格員工作積極性有效提高。
匯聚力量,實現基層治理“一網兜底”
優化網格設置,將黨建、政法綜治、民政、城管等各類網格統一整合成“一張網”,不再重新劃分網格,實現“多網合一”,有關職能部門依托網格開展業務工作。全區共優化形成網格單元450個,其中城市社區96個,農村社區354個,實現了網格化管理工作全覆蓋。建強網格支部,嚴格落實每個網格設立1個黨支部(含功能型黨支部)或黨小組,實現網格黨組織100%全覆蓋,拓展完善“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黨小組(樓棟長)—黨員聯系戶”四級組織體系,實現“黨員入格、一網兜底”。
聚焦“以格定責、務實管用”原則,引領村(社區)“兩委”、村民小組長、“五老”人員、無職黨員、鄉賢等力量,發揮“艾鄉驛站”“竹邑茶館”“暖心屋”等自治組織作用,開展“慶七一·共憶初心鑄黨魂”“大地歡歌”鄉村文化年、“艾鄉沙龍”等活動20余場,構建起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鄉村治理格局。
配強網格隊伍,每個網格設網格長一名,專職網格員一名。網格黨組織負責人全部由社區“兩委”成員擔任,同時兼任網格長。網格員原則上按照“一格一員”配備,廣泛吸收“兩代表一委員”、在職黨員、居民代表、志愿者等擔任兼職網格員、樓棟長,形成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區共有356名網格員服務在基層社區一線。提升治理效能,推行“網格+警格”治理模式,創新“警網融合”“法網融合”的“雙網融合”工作舉措,將法學會會員力量沉入網格,定期在網格內宣傳相關法律,依法化解群眾矛盾。同時引導政法“五大員”、律師與網格員、網格長等搭配工作,將法律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優勢與基層工作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有機融合,推動網格和警格協調聯動,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水平,確保矛盾糾紛在源頭化解。截至目前,聯合化解矛盾糾紛2240余件,舉辦法律咨詢30場。
通訊員 鄧亞萍 趙惠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