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富民是關鍵。烈山區巧辟蹊徑,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引入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工坊”模式,實現村民增收、產業增效、集體增富。在“一村一工坊”模式的滋養下,烈山區鄉村舊貌換新顏,產業從單一農業向特色加工、文旅融合等多元轉變,發展韌性十足,蹚出了強村富民的新路徑。
分類打造,讓閑置資源“活”起來
烈山區對63個村(社區)的集體建設用地深入摸排,依循閑置優先、就近便利原則精準施策。一方面,巧用20余處廢棄舊廠房、老學校等閑置資產,新建16個鋼構或框架結構標準化工坊,總面積約2.6萬平方米,為產業扎根筑牢根基。另一方面,結合企業實際需求與各村情況,對部分工坊進行改建。雙河村豆腐工坊原產能受限,通過擴充原址、增高樓層,新增生產車間與操作流水線,化解了產能與銷量不匹配的難題,工坊發展邁上新臺階。
不僅如此,烈山區還注重規范化、特色化建設,打造“來料加工型”“培訓驛站型”“特色產業型”“鄉土品牌型”“農旅融合型”等“五型工坊”,運營模式多元,涵蓋自主、合作、托管經營。同時,出臺“一村一工坊”管理制度,明確“四項服務清單”與“工坊公約”,以“五個一”機制,即“一位指揮、一名專員、一套班子、一個方案、共同推進一個項目”,保障工坊高效、有序運轉,推動全域提升。
“一村一工坊”的產業引入并非毫無主見地推進,而是立足本地特色與市場需求深度挖掘。宋疃鎮的水果資源豐富,便引入“水果深加工工坊”,將當季過剩水果制作成果干、果脯、果汁,一方面延長水果產業鏈,化解果農銷售難題,另一方面深加工產品附加值高,利潤空間大幅提升。
內外兼修,為產業發展“聚”合力
技術與人才是工坊持續發展的雙翼。在充實工坊力量上,烈山區雙管齊下。對內,挖掘本土人才富礦,將79名種植養殖能手、致富帶頭人、能工巧匠等“土專家”“田秀才”納入人才庫,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程,開展22場鄉村振興專題培訓、村級集體經濟負責人培訓等,成功引導13名本土優秀企業家入駐工坊。對外,基層黨組織沖鋒在前,黨員干部憑借親緣、地緣紐帶,積極外聯。先后奔赴長三角20余次,叩開11家意向合作企業大門,吸引16名在外人才返鄉創業。同時,開設“專技課堂”,邀請企業專業技術人才60余次為農戶免費培訓,惠及1800余人次,讓村民掌握一技之長。如今,“一村一工坊”帶動2300余人就業,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有力幫扶五類低收入人口就業造血,拓寬增收渠道。
多維賦能,給鄉村產業“賦”新能
科技賦能為產業升級插上翅膀。和村社區“果蔬種植工坊”引入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搭建智慧農業系統,農事專家遠程“把脈”,蘋果長勢、病蟲害監測實時掌控,畝產提升13%。古饒鎮與淮北師范大學攜手成立“艾草研究中心”,產學研深度融合,帶動200多戶村民種植艾草超1萬畝,艾草產業蓬勃發展。
網絡賦能讓鄉村好物“飛”出大山。烈山區培育電商、直播新業態,推出“直播工坊+村播站點”模式,借助“石榴文化旅游節”“梨花節”等節展活動,推廣鄉村好貨。前嶺社區“共富電商直播工坊”集創業孵化、電商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為鄉村產品打開線上銷路。
品牌賦能也成效斐然。立足本地手工編織、艾草種植、柳編加工等特色產業,打造“鄉(土)字號”“農字頭”品牌。草廟村“艾鄉工坊”注冊“古饒艾業”商標,自銷、代加工產品多樣,暢銷全國,提升產品附加值與工坊知名度。
注重傳統技藝傳承,打造“非遺工坊”。南園村非遺布鞋工坊注冊“納工坊”商標,傳承非遺技藝,開發50余種布鞋款式,遠銷海外。在榴園村,傳承數百年的“石榴酒釀造技藝”重煥光彩,古老釀造間修繕一新,傳統美酒借助旅游熱賣至全國各地。
強化保障,助工坊穩健“行”致遠
烈山區構建全方位保障體系護航“一村一工坊”發展。成立由區委書記掛帥,21家區直單位與7家鎮(街道)參與的黨建引領“一村一工坊”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專人負責。區、鎮兩級每季度至少專題研究1次工坊建設,及時破解用工用地、資金保障等難題。
資金扶持如同“及時雨”。政策扶持上,涉農涉企部門協同發力,落實1400萬元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南園村“非遺手工布鞋工坊”獲黨建扶持專項債資金50萬元,二郎廟社區“淮潤食品工坊”獲省級扶持村補助50萬元,安徽濉溪農村商業銀行針對草廟村“艾鄉工坊”開發“艾草貸”,授信500萬元,為工坊注入資金“活水”。2024年,烈山鎮土型社區“潔風洗滌服務工坊”、烈山鎮蔣疃社區“地鍋雞共富工坊”、古饒鎮南園村“豆源豆制品加工工坊”分別獲30萬元、30萬元、20萬元獎補,激發各村(社區)發展活力。
截至目前,烈山區已高標準建成“一村一工坊”38家,培育引進鄉村產業29個,年產值1.3億元。這一創新實踐獲央視《朝聞天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推介,相關案例入選淮北市2024年度十大“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案例及全國基層黨建創新案例。烈山區“一村一工坊”模式正蓬勃發展,持續書寫鄉村振興華章,帶領全區向著產業興旺、百姓富足的美好未來大步邁進。
記者 閆肅 通訊員 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