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怎么付款?微信還是支付寶?”如今,無論是大型超市還是小型商店,或是街頭小商小販,一個二維碼、幾秒鐘時間,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就完成了。從昔日的“票據時期”到如今的“掃碼時代”,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為支付方式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糧票、布票、油票……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是憑票買東西,沒錢有票還能生活,有錢沒票卻不好活。現在,老百姓趕上好日子了,吃的、穿的、用的,隨時都能買。”年近八旬的市民王秀芳回憶起以前憑票吃穿的日子,深有感觸。
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照人口定量發行了種類繁多的各類“票證”。王秀芳的女兒告訴記者,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拿著糧票到糧店排隊買糧:“有的家里大人忙,就讓小孩子來排隊,等快到的時候,大人再拿著袋子憑票買糧。大概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時候,票證就慢慢少了,買東西更多用現金了。”
記者了解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第一套人民幣,至今已經發行了五套。現金支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主流支付方式,人們出門、購物、旅游,都不忘隨身攜帶現金。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生活條件逐漸改善,手里的現金也越來越充足,人們的存款意識越來越強烈,銀行存折、銀行卡應運而生,后來又出現了信用卡。“小額現金,大額刷卡”成為常見的支付習慣,免去了攜帶現金的不便。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信息化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進入21世紀,網絡的逐步普及讓購物方式從“線下”轉為“線上”,智能手機的發展和網絡科技的進步催生了網絡支付方式。隨后,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問世,不斷壯大了移動支付市場,只需依靠手機和二維碼,就能完成近乎零現金的日常生活。
“我女兒上大學的時候是2003年,當時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是轉入她的銀行卡里。現在上大學的孩子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生活費直接轉賬到電子賬戶,生活必需品也可以網上買好直接快遞發到學校,太便捷了。”王秀芳的女兒說。
從“票證經濟”到“移動支付”,支付方式的改變是人們幸福指數提高的有力見證,體現的是國家經濟和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云計算、大數據、高端服務器……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
記者 俞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