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黃桃走出國門已多年!
在淮北市統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妙手”下,生鮮黃桃搖身變成黃桃罐頭,遠銷美國、日本、韓國、阿曼等國。
這家公司每年有包括黃桃在內的千噸深加工產品銷往國外市場,為淮北創造了可觀的外匯收入,打響了淮北桃產業的知名度。
打開一罐黃桃罐頭,黃橙橙的果肉、清亮的湯汁映入眼簾。舀上一塊果肉放入口中,牙齒碰到果肉的瞬間,果肉自然炸裂,清脆中略有一絲軟糯,酸甜的湯汁自然而不做作。
“你猜這黃桃是哪的?”淮北市統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淮北市淮優農產品桃產業協會副會長王建國頓了頓,笑著自答道:“咱淮北本地的!”
和段園葡萄、塔山石榴一樣,淮北桃子種植歷史悠久,目前全市種植面積約2.4萬畝。桃產業從引進、種植、銷售,到本地深加工,已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產業鏈。當前,正值桃子上市旺季,可謂是產業鏈上最為忙碌的時間段。
6月24日上午10點多,濉溪縣蒙村的一處黃桃園里,負責人李長明正在指導著工人們采摘黃桃裝車。“這一車能走4萬斤桃。最忙的一天,五六輛貨車在村道上排隊,都是大連、三門峽、碭山合作了20年的客戶,拉回去做罐頭的。”李長明介紹道。
此時,附近的周末果蔬種植家庭農場里,十多名工人正在園里采摘、裝箱。“從5月中旬開始,得忙到7月底,一天有60塊錢工資,整個夏天不用愁找其他農活干了,而且離家還近。”工人雪紅俠笑著說。
“今年豐產性相當高!”淮北市淮優農產品桃產業協會會長李守福如是說。“天氣較為干旱,果實糖分高,口感也好,畝產最高能達到6000斤左右,精品果正常2000斤以上。”
關鍵是,算上一筆經濟賬的話,更是令人喜出望外:今年的離地價在5.5到6塊錢左右,比往年高出了1塊多,畝產收益萬把塊錢不成問題。
豐產的基礎,來自于種植技術的不斷提升。淮北市淮優農產品桃產業協會現有會員102個、76家家庭農場,每年定期組織技術培訓,組建專業服務隊深入一縣三區進行跟蹤服務,牽頭對接北京、上海、南京、山東、碭山以及長三角地區銷路。
上午的桃園里綠意盎然,或火紅、或雪白、或橙黃的桃子點綴著眼前的百畝園子。跟隨著李守福,記者見識到了原來桃子有那么多種類。新品種中油珠玉果型小、口感脆、糖分高,深受年輕人喜愛。南非1號黃桃品質高于黃桃83,引種成功,準備推廣。中桃9號、油蟠9易豐產,坐果好,貨架期長,不易軟……其中,最適合做罐頭的還要數黃桃83,全市種植面積近6000畝。
“政府出臺了現代農業發展政策實施細則,對于當年新建1000立方米以上冷庫、保鮮庫,給予每立方米200元、150元一次性獎補;對新獲或者續展通過農業農村部門認證管理的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和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每個產品一次性獎補2萬元、3萬元、5萬元。所以,大家的干勁還是比較足的。”李守福說。
農戶們愿意種、種得好,產量上去了,下一步如何更好地開拓銷售渠道被納入協會調研的重點。而淮北市統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淮北市杜集區潤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從新品種研發、種植、推廣拓展到深加工,走出了一條高端甜品制造路,推出了黃桃罐頭、果蔬草本飲料等,提高了黃桃的附加值,帶動了相關配套產業發展,也增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咱淮北桃產業的發展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之一,你覺得呢?”采訪的最后,王建國笑著說出了這句話。
記者手記:
淮北盛夏,我站在蒙村的黃桃園里,看著工人們麻利地采摘著金燦燦的果實,貨車在鄉道上排起長隊。空氣中彌漫著桃子的甜香,也飄蕩著農民們爽朗的笑聲。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鄉村振興的鮮活模樣——它不在宏大的口號里,而是藏在這一顆顆飽滿的黃桃中。
黃桃罐頭遠銷海外的背后,是淮北桃產業從傳統種植到精深加工的轉型。生鮮黃桃“穿”罐頭外衣遠渡重洋,“南非1號”引種成功,政府冷庫補貼與地理標志獎勵化作農戶口袋里的真金白銀,點燃產業升級引擎。
農場里,雪紅俠算著60元日薪、兩個月采摘期的細賬,勾勒出鄉村振興的民生底色;李守福帶領協會聯結產銷,“協會+企業+農戶”模式讓小農戶融入大市場,成利益共同體。
黃桃罐頭“自然炸裂”的口感,源于企業對工藝的不懈打磨。這份匠心讓淮北黃桃成為阿曼貴族定制產品。從合作社到現代企業,轉型路印證:農業品牌化是對品質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回程時陽光映著桃林,翻看采訪本上記錄的一組數據:2.4萬畝桃林、6000噸出口量、畝產萬元收益……這些數據,重構著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認知。淮北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需政府搭臺、企業領唱、農民主演,當每顆黃桃找到價值坐標,田野便生長出可持續的希望。“小桃子成就大產業”啟示我們:鄉土中國蘊藏著點石成金的可能。
記者 王陳陳 通訊員 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