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但如今都從事著與農業相關的產業;他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辟能夠掙錢的農業新賽道。在安徽省淮北市,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正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寫好特色“文章”。
水蛭養殖蹚新路
說到水蛭,人們第一反應就是“吸血蟲”,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說的螞蟥,它們生活繁殖在淡水區域。然而就是這種談論起來令人起“雞皮疙瘩”的軟體動物,卻被烈山區的一對兄弟日夜守護、精心養殖并賣出高價,兄弟倆另辟蹊徑蹚出一條致富路。
走進古饒鎮南園村產業園水蛭養殖工坊內,只見一排排飼養水池排列整齊,水池內一只只水蛭或貼在池邊休憩,或不停游走尋找食物。工坊負責人韓凱、韓震兩兄弟正帶著家人和工人打撈水蛭。
“俺倆這些年一直從事水產養殖,近五年才開始養水蛭。”弟弟韓震介紹,工坊內養殖的水蛭品種與野生水蛭不同,學名為寬體金線蛭,雖會附著在人體爬行,但并不吸血。他告訴記者,人工養殖的水蛭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其主要用途是提取水蛭素,由水蛭素制作的制劑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獨特功效,擁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收益,可謂“軟黃金”。
“這幾年,隨著中藥市場的不斷擴大,養殖水蛭的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哥哥韓凱補充道,投資建設的水蛭工坊,是今年剛剛在南園村郝集莊的產業園內建成的。“這地方的地表水和土壤比曾經的養殖基地要適宜水蛭培育。”韓凱說,養殖工坊占地20多畝,建設300余個水箱,每個水池養殖約40公斤。“主要銷售水蛭鮮貨,今年目前的價格是每斤8元,我們把水蛭風干,等到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再拋。”
韓震介紹,每年從3月底育苗開始,到9月底開始銷售,再到11月前后銷售完畢,整整要忙碌半年多的時間。
白玉蝸牛成新寵
“這些大棚都是合作社為了發展產業而建,其中有3個大棚養的是白玉蝸牛。”在濉溪縣劉橋鎮王堰村產業基地內,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修設告訴記者,該村在外地考察過后,積極謀劃蝸牛養殖項目,并于2021年開始飼養蝸牛。為了推動蝸牛養殖,王堰村成立了劉橋振興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村黨總支書記任合作社理事長,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加入合作社,并帶動村民紛紛以資金或土地形式入股。
“村集體占合作社20%的股份,其余全是村民持股。其中,60戶村民以資金入股,58戶以土地入股。”王修設說,去年通過飼養蝸牛,全村收入20多萬元。實踐證明養蝸牛能賺錢后,村民的干勁兒更足了。合作社順勢而為,又做起了蝸牛苗、蝸牛醬產業。
受合作社發展蝸牛產業的影響,村民趙永祥等人也走上了養殖蝸牛之路。趙永祥流轉20畝土地養殖蝸牛,掙了10多萬元。如今又擴大了養殖規模。
2022年4月,淮北市成功申報第一輪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起“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展”的改革任務。該市就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展出臺試驗方案,在23個鎮(涉農街道、園區)全面開展黨支部引領合作社工作,大力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生產經營型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置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服務合作社等5類合作社。
“養蝸牛繁殖快,收益快。我家4畝土地入股,一畝地有800元錢流轉收入,加上我在社里頭打工,幫助喂喂蝸牛打掃衛生,一個月還有2000元錢的工資,又是股東又是員工。”忙碌著的合作社社員王友增不忘跟大伙介紹合作社的好處。
高端錦鯉一尾難求
在淮北市相山區渠溝鎮郭王村的校春錦鯉文化產業園內,一座現代化智慧循環水養殖溫室映入眼簾。走進溫室內,昭和、緋寫、紅白、大政……近70種純進口錦鯉搖曳身姿,一池絢麗,讓人賞心悅目。
錦鯉,一種高檔觀賞魚,有著“水中活寶石”的美稱,象征著富貴、吉祥、健康和幸福,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效益。2022年,通過招商引資,校春錦鯉文化產業園在郭王村開建,占地64畝,總投資約5000萬元,一期投資約2600萬元,是目前安徽省內建設標準最高、硬件設施規模最大的一家進口觀賞魚類繁育養殖基地。目前,產業園中已儲備錦鯉1.7萬多尾。
“我們這最貴的一條錦鯉大約在50萬元,普通的一般在兩三百元一條,今年預計實現1000萬元的銷售收入。”校春錦鯉文化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產業園內最高等級的錦鯉一般賣給北上廣深的企業客戶以及一些錦鯉愛好者,中等偏上的出口到韓國、東南亞等地。精品錦鯉一尾難求,導致價格水漲船高,常在各種錦鯉拍賣會中拍出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高價。
“90后”王子政是淮北市豐錦觀賞魚有限公司總經理。與校春錦鯉文化產業園有所不同的是,他養殖的錦鯉已經實現品種自繁自育。“我們通過進口種魚與我們國內的優質鯉魚雜交培育了自己的優質錦鯉品種。”他坦言,帶著自己培育出來的錦鯉去全國各地比賽成為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從小就喜歡養魚,所以選擇了錦鯉養殖作為自己的事業。這個行業比較窄,了解的人還不多。但這個行業在日本已經發展了100多年,我們國內才剛剛起步,市場空間很大。現在喜愛錦鯉的國內消費者越來越多,我們從以前的線下渠道銷售擴展到線上銷售,不同品相的錦鯉價格不等,一條從幾千元到幾萬元再到幾十萬元都有,目前效益還不錯。”王子政說道。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