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濉溪縣臨渙鎮臨渙村的寧靜,被一場因院墻而起的糾紛打破:村民張永福堅守著祖輩留下的土地界線,語氣中滿是執拗:“這地界,我爹那輩就壘了石頭,憑啥要我讓?”陳華東也堅持著自己的理由:“你家院墻拐角突出來半米,我上次拉化肥沒撇過去,差點翻車……”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氣氛陷入僵局。
“永福叔,華東哥,你們聽我一句勸,這院墻一堵,拖拉機都進不了田,回頭收莊稼可咋辦?”聽聞此事,臨渙鎮首批“臨”里鄰居委員會成員劉雪晴立即到場,手持卷尺穿梭在巷道間,試圖解開這場關乎兩戶村民生產生活的矛盾“死結”。關鍵時刻,張永福老伴一句“雪晴不會偏著誰”,點出了“‘臨’里鄰居”黨建品牌的核心——以“熟人治理”打破堅冰,用“情感紐帶”搭建溝通橋梁,讓糾紛雙方迅速冷靜下來,聽從勸解。
“院墻內移30公分,外墻退20公分,空地處種柿樹……”不多時,劉雪晴拿出既兼顧了雙方的利益,又蘊含著鄉村獨有的溫情與浪漫的調解方案。當事雙方全盤接受,握手言和。
在鄉村治理的宏大敘事中,作為“一杯茶”調解工作法的發源地,臨渙鎮干部群眾堅持黨建引領,以創新的思維和扎實的實踐,創建“‘臨’里鄰居”黨建品牌,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鮮活的本土內涵,勾勒出一幅鄰里和睦、治理有效的動人鄉村畫卷:組建“黨員先鋒+鄉賢能人+志愿骨干”的“臨”里鄰居委員會隊伍,黨組織的影響力如毛細血管般延伸至每一個農家院落。委員會成員的選聘,能力固然重要,但更看重在村民中的口碑。他們摒棄生硬的說教,以真心換真心,用“鐵腳板”丈量鄉村的每一寸土地,深入了解村民的所需所求;用溫暖的“熱乎話”解讀政策,讓村民聽得懂、能理解,在家長里短中編織起一張細密的基層治理網絡。如今,在臨渙鎮,“議事堂前講政策,柿子樹下話鄉情”已成為鄉村生活的常態。
據統計,自成立以來,“臨”里鄰居委員會成員秉持著“急事現場辦、難事聯席辦、大事協商辦”的原則,隨身攜帶的“民情日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家每戶的“關鍵小事”,樁樁件件都關乎著村民的生活冷暖,累計成功化解類似糾紛47起。通過構建“鎮黨委—村黨總支—黨支部”的嚴密組織架構,讓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得以充分彰顯;吸納政治素質過硬、群眾威信高、辦事能力強的村民代表,組建“臨”里鄰居委員會,形成“熟人管閑事、能人辦成事”的良好治理格局;推行“早碰頭、午串門、晚匯總”的高效工作法,真正實現“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把溫暖關懷送到村民心坎上……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見成效。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萬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