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縣劉橋鎮以17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載體,采取“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依托楊莊、劉橋、干莊等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流轉5000余畝土地,不斷推動農業產業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發展,因地制宜探索黑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道路。將“糧頭”孵化成豐富多樣的“食尾”和商品,帶動農戶戶均年增收2.8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深加工產品利潤率突破30%,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
明晰發展思路。劉橋鎮緊盯農業發展、市場需求,堅持“科技+品牌+渠道”三輪驅動,依托上海千春農業提供的優質種麥,種植“濟紫麥2號”黑小麥5000余畝,生產黑麥面粉、面條等優質農產品,不斷提高初級農產品加工、儲運能力,完成濟紫麥2號黑小麥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全產業鏈的固化,擴大本鎮種植面積,力爭2026年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
打造特色品牌。創新打造“徽喜鵲”品牌,構建“黨支部+合作社+科研機構+龍頭企業+農戶”聯動模式,以“黑色營養+功能賦能”為核心,依托王子成教授賦能團隊技術支持,實現黑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標準化、品牌化、高附加值化,打造濉溪縣黑色富硒、富酮、SOD功能(富能)農產品全產業鏈示范基地,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拓展服務鏈、提升價值鏈。
加強科技賦能。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推行種苗、農資、技術、檢測、收購“五統一”管理,應用土壤墑情監測、無人機植保等智慧農業系統,實現化肥農藥減量30%。對部分土地進行有機質培育,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實施“一噴三富”,小麥富集硒、SOD和總黃酮,增強農作物營養健康功能;聯合山東農科院定向改良,篩選抗病性強、功能成分穩定的小麥品種;引入硒肥葉面噴施、SOD誘導栽培等生物強化技術,確保黑小麥硒含量、SOD活性達到相關標準。探索開發低溫冷榨黑芝麻油、超微粉碎黑豆蛋白粉等“黑科技”加工工藝,推動農業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加速發展。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高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