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近年來,濉溪縣關工委按照省市關工委的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凝聚“五老”力量,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發揮他們的經驗、智慧和力量,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
開展政策宣傳與教育引導,筑牢鄉村振興之本
濉溪縣關工委成立法治教育、好人與道德模范、紅色淮海、傳統文化、科技教育、家庭教育等6個“五老”宣講團,深入鄉村、學校、街道,通過報告會、故事會、座談會等形式,向村民、學生宣傳黨和國家的鄉村振興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黨的富民政策的內容和意義,幫助青年農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文明新風。群眾的政策知曉率和參與度顯著提高,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
加強技術指導與產業發展,提高鄉村產業之質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濉溪縣關工委于2021年成立“五老”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隊員由縣直涉農部門的退休干部、農技專家39人組成。服務隊的“五老”們充分施展老專家的專業專長,開辦農業科技大講堂,每年開展農技培訓4期,培訓農村青年千余人次,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縣關工委主任楊恒仁經常帶領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服務隊隊長、原縣農委主任張志功等老專家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他們以中瑞農貿市場為依托,深入調研市場需求,結合實際,提出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的思路。這支服務隊先后被省市授予老干部系統“正能量團隊”榮譽稱號。
與此同時,縣關工委還成立了“五老”助力青年農民創業創新指導服務中心,積極組織開展農業種養殖培訓,精心打造一批示范基地,促進了當地農民就業增收。百善鎮的王奪標、五溝鎮的王芳、孫疃鎮的陳永紅等青年農民創業創新致富典型紛紛涌現。
治理創新筑和諧,夯實鄉村基層治理之基
縣關工委不斷探索關工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2022年起,加大“五老”工作室建設力度,并經縣委組織部同意,成立濉溪縣“五老”工作室指導服務中心,印發了《關于加強“五老”工作室建設的意見》。
縣關工委先后在臨渙鎮、五溝鎮召開推進會、現場會,樹典型、促全局、抓成效。五溝鎮黨委政府為每村“五老”工作室建設撥付2000元用于購置辦公設施,23個行政村全部掛牌成立“五老”工作室,而后又在大的自然莊建立“五老”工作室。目前全縣已建成“五老”工作室207個,“五老”工作室隊伍1248人。
“五老”工作室成為“五老”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舞臺,他們圍繞黨政中心工作,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在法律宣講、鄉村治理、矛盾糾紛調解、關愛少年兒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臨渙鎮王士宏法治教育工作室被中國關工委評為優秀案例,他創立的“一杯茶調解法”已在全省推廣。劉橋鎮賈敬功成立“老賈工作室”,他的“四字”調解法曾得到時任省委書記鄭柵潔的充分肯定。“五老”工作室建設成為輔助青少年成長、參與基層治理的重要平臺、密切干群關系的“連心橋”,這一做法多次在人民網、《安徽日報》等媒體刊發。
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點亮鄉村未來之光
濉溪縣關工委認真履職盡責,為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撐起一片天空。聯合有關單位成立“紅淮護苗”關愛服務隊,通過結對幫扶、送關愛上門等方式,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幫助和心理上的支持。積極協調社會資源,引導創建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建好用好留守兒童之家,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生活以及心理方面的援助。
孫疃鎮劉圩村關工委利用寒暑假組織“五老”和返鄉大學生開辦留守兒童守護班,為留守兒童輔導學業,讓他們在活動中培養興趣愛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五溝鎮益民商貿公司總經理王芳先后收養3名孤兒,長期資助17名貧困學子完成學業,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全國鄉村好青年、中國關工委“雙帶”農村青年優秀人才等稱號。在“五老”們的關愛呵護下,留守兒童們健康成長,成為鄉村未來的希望之光。
推進文化傳承,充實鄉村精神之魂
鄉村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濉溪縣關工委深知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的重要性,他們積極致力推動鄉村文化建設,豐富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濉溪縣是淮海戰役主戰場之一,紅色資源豐富。“五老”們收集整理當地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料,協助建立鄉村文化檔案、村史館、研學基地;成立鎮村文藝演出隊等,通過舉辦文化體育活動、編寫鄉土教材、自創文藝節目等方式,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近些年先后編印了《濉溪英模故事匯》《雙堆集殲滅戰基礎史料集》等書,提供給學校青少年閱讀。在“五老”們的推動下,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愈發豐富多彩,紅色基因于潛移默化中融入人們的血脈。
濉溪縣關工委以“五老”為紐帶,將銀發智慧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在政策落地、產業升級、治理優化、文化傳承等領域形成可復制的實踐經驗。這一探索既彰顯了“五老”群體的社會價值,也為基層關工委參與鄉村建設提供了“濉溪樣板”。
通訊員 呂廷華 李艷梅 鄭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