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固本之策,是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濉溪縣圍繞發展所需,順應民心所向,針對鎮、村應急安全治理“缺腿”“短腿”問題,探索實施“一鎮一站”“一村一點”應急救援改革,提升基層安全風險防控能力,筑牢經濟社會發展安全底線,走出一條縣域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新路徑。目前,全縣建設鎮級應急救援站11個、村級應急消防點196個。2024年,全縣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下降”,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聚焦“小投入”因地制宜建站點
濉溪縣堅持因地制宜、不大拆大建,根據各地發展情況,“一鎮一站”合理設置鎮級應急救援站,“一村一點”建設村級應急消防點。
針對人口密集的鎮,濉溪縣在鎮中心設立救援站以輻射周邊;對工礦較多的鎮,在礦區附近設立救援站以加大重點防控;對面積大、人口分散的鎮,則依托交通要道,設立救援站以快速抵達。在村部、社區服務中心設置應急消防點,商超集市、小區物業擺放消防器材,方便突發火情就近拿取;村消防車停放駕駛員家門口,方便車輛出動。
利用老水利站、老派出所等現有閑置辦公用房,濉溪縣穩步推進鎮級應急救援站規范化建設。對村級網格點原有設備和場所進行功能完善,建設村級應急消防點,不新建擴建,不增加基層負擔,縣級財政每年劃撥10萬元,鎮級每年配套10萬元,保障應急站點日常運營。
據統計,目前,濉溪縣共配置各類滅火車輛245臺,應急設備6500套。集中采購車輛13輛、設備325臺配發各應急站點,保障應急救援站點設備器材充足。在原有21輛消防車的基礎上,改裝市容隊和村灑水車211輛作為鎮村消防車,整合武裝部戰備器材、水利站抗旱防汛物資、救援隊設備等作為搶險救援裝備,加強閑置設備統籌使用。與企業、個人簽訂應急機械租用協議18份,儲備應急車輛和機械125臺,實現平時不花錢、急時可急用。
聚焦“大整合”關口前移強體系
圍繞從“建”到“用”,從“磨合”到“融合”,從“建機制”到“強運行”,濉溪縣著力整合機構、整合人員、整合職能,推動工作力量和資源下沉、保障下傾、關口前移,持續完善基層救援力量體系。
在鎮級層面,濉溪縣以安監辦為基礎,組建應急管理辦公室,加掛消防救援站牌子,實行“應消一體、辦站一體”,鎮應急辦與鎮消防救援站合署辦公。村級層面,依托現有網格治理體系,建成“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院落)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應急網絡,實現多網合一、綜合治理。鎮應急辦人員由鎮工作人員調整安排,采用2人負責應急管理工作、1人專職負責消防工作的“2+1”模式,強化鎮級應急力量。鎮消防救援站人員在城管執法、退役軍人崗、志愿者等人員中進行統籌,不額外增加編制,平時在各自崗位工作,發生突發事件后,立即集結處置。村(社區)應急消防點人員由村干部和網格員兼任。目前,全縣采取專兼結合的模式,共整合各類應急救援人員1163人。
瞄準“全災種、大應急”,濉溪縣還進一步整合火災撲救、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應急處置職能。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優化隊伍集結流程,提高隊員默契程度,著力提升“一專多職、一隊多用”應急救援能力,從接警到完成集結僅需54秒,超過國家標準。
聚焦“早預防”數智賦能“一張網”
“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宣傳培訓,增強群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是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基礎性工作。”濉溪縣應急管理局負責同志表示。
當地堅持精準化宣教、網格化排查、信息化防控,突出防御重點,盯緊基層末梢,實現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工作規范化、治理常態化、管理長效化。
濉溪縣成立專業宣教團隊,針對企業、農村、社區、學校、家庭等風險防范特點,深入推進案例教育。根據風險類型,組織轄區內生產經營主體和重點人群參加相關應急演練,提高社會動員和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已開展各類宣教演練活動200余場,惠及群眾40余萬人。在安全工作較好的企業召開現場會,組織相同類型企業觀摩學習,有針對性地提升企業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
結合轄區特點和風險類型,濉溪縣推動應急管理工作融入村級基層社會治理“一張網”,為應急、消防人員配備綜合檢測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化裝備,動態開展生產經營單位和自然災害的風險排查,摸清風險底數,完善風險臺賬,設定風險等級,并按照要求落實防控措施。
濉溪縣還推動“智慧應急”和基層治理有機融合,擴充“濉時e辦”APP功能,以網格大走訪采集、日常工作錄入信息為基本庫,動態掌握轄區群眾生活、企業經營等信息,精細化繪制風險隱患地圖,編入應急服務站、微型消防站位置信息,依圖開展巡查,精準防控安全風險。引進“AI云眼哨兵”系統,一旦發現火苗、煙霧等異常情況時,前端點位通過物聯、視聯感知能力,對災情進行實時識別和檢測,第一時間將報警信息推送至平臺,同時以電話和短信方式提醒安全管理人員、網格員進行查看,實現對火險災情的秒級預警,切實做到救早、救小、救初期。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