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濉溪縣五溝鎮,41歲的白寺村村民任曉東,可謂十里八村有口皆碑的“好后生”——2015年以來,他發起并參與助老、助困、助殘、助學等志愿服務活動,用愛心為村民帶去溫暖;他組織開展“愛心助農”農產品認籌,通過現場銷售、網絡直播等形式,積極為農戶帶貨特色農產品,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今年6月,任曉東獲評“安徽好人”。
用陪伴溫暖“夕陽紅”
“這娃比親兒子還細心!”前兩天,在五溝鎮南湖南村,80歲的李天付老人家中,傳來陣陣笑聲。任曉東蹲在地上為老人試穿新鞋,仔細檢查家中電器運行情況。這樣的場景,已成為任曉東幫扶的五溝鎮17戶困難家庭的常態。
84歲的獨居老人唐大爺,也是任曉東牽掛的對象。老人因關節炎行動不便,任曉東每周雷打不動上門兩次:代繳水電費,修理漏雨的屋頂,甚至記得老人愛吃軟糯的南瓜粥,總在趕集時捎上幾個。2023年冬夜,唐大爺突發高燒,任曉東頂著風雪開車送醫,守候整晚直至脫險。“小任來了,我心里就踏實。”老人樸實的話語道出最深切的信賴。
在任曉東的“助老日記”里,記錄著每位老人的需求:張奶奶的降壓藥快吃完了,李大爺家的燈泡該換了……他說:“老人們要的不只是物資,更是被惦記的感覺。”在當地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每逢佳節,他總會帶著米面油和自制月餅上門,陪老人嘮家常。五溝鎮民政部門人員感慨道:“他讓‘老有所依’有了最生動的注解。”
任曉東表示:“敬老、愛老、孝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看到老人們臉上滿意的笑容,自己心里也暖暖的。
以愛澆灌希望之花
“任爸爸,我這次考試又有進步了!”小晴對前來看望她的任曉東說。2021年結對以來,任曉東經常幫助小晴輔導功課,提供生活上的幫助,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任爸爸,我考上濉溪中學了!”2023年夏天,小誠揮舞著錄取通知書,撲進任曉東懷里。這個父母均有聽力障礙的孩子,曾因自卑成績墊底。任曉東連續3年,每月驅車20公里去小誠家里,打掃衛生、輔導功課、關心生活狀況,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生活起居無微不至。小誠的作文《我的三個爸爸》在中學生征文比賽中獲獎,文中寫道:“生父給我生命,老師給我知識,任爸爸給我沖破黑暗的勇氣。”
在五溝鎮,這樣的故事不止一個。雙胞胎姐妹小芳、小麗母親病逝后,任曉東聯系婦聯為其申請助學資金,定期送去教輔資料;留守兒童小周性格孤僻,他帶著孩子參加志愿活動,讓她在幫助他人中找到自信。10年來,20多名受助孩子中,有3人考上大學,5人主動加入志愿者隊伍。任曉東的“助學賬本”上記滿孩子們的成長軌跡,扉頁卻只寫著一行字:“他們眼里的光,是我最大的財富。”
“自己吃過的苦,不希望他們再吃。能夠盡點微薄之力,幫助孩子們學習知識,太值了。”在愛心助學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任曉東愈發堅定。
匯聚星火以燎原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2019年加入濉溪縣好人志愿聯合會后,任曉東將公益從“獨奏”變為“合唱”。
6年來,他發起參與“暖冬行動”、關愛留守兒童、愛心送考等志愿服務活動200余次。在他的帶動下,當地愛心人士紛紛捐款捐物,將愛心接力傳遞:村里修路時,他帶頭捐款6000元;河南洪澇災害中,他個人捐款1萬元,并第一時間為災區人民送去方便面、純凈水、蔬菜等生活物資……在人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任曉東總會伸出援助之手。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要為別人撐把傘。”這是任曉東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任曉東的感召引領下,更多志愿者加入行列,目前,濉溪縣好人志愿聯合會達500余人,足跡遍布濉溪縣各個角落,開展“扶孤助殘”“扶貧濟弱”“愛心小書屋”“助學圓夢”等特色活動。任曉東連續5年組織“愛心助農”農產品認籌,通過現場銷售、網絡直播等形式,為困難農戶“帶貨”蘿卜、白菜、西瓜等特色農產品10萬余元,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做公益最大的價值并不是給受助者捐贈多少東西,而是帶去溫暖和希望。”任曉東說,他會在公益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微光雖弱,匯聚成炬,便能照亮更多需要溫暖的人。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張迪 孫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