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濉溪縣生態環境分局獲悉,今年以來,該縣通過秸稈綜合利用模式,不僅破解了秸稈焚燒難題,更將其轉化為電能、沼氣、肥料、飼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截至目前,秸稈可收集量227萬噸、利用總量22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7%,直接帶動農業增收10億元。
電能轉化,生物質能惠民生。依托浦發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和上海電氣(濉溪)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兩大生物質發電項目,年均消耗秸稈62萬噸,年產值2.2億元,實現將秸稈轉化為清潔能源。
沼氣利用,生態鏈條促雙贏。通過安徽天安、曦強農牧循環農業示范園等企業,建成有機廢物綜合處理中心,推行“養殖+秸稈+畜禽糞污”全量利用生態循環模式。年均消耗秸稈1萬噸,年產沼氣近200萬立方米。
肥料還田,有機種植保糧安。建成5家規模化有機肥生產企業,通過秸稈堆肥、生產有機肥等標準化方式,年均消耗秸稈78萬噸,年產有機肥約10萬噸,產品均符合國家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標準,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
飼料轉化,農牧循環增效益。通過青貯、微貯、氨化等技術處理,秸稈成為優質飼料。全縣70家秸稈飼料化生產企業年均利用秸稈75萬噸,生產飼料70萬噸,產值4億元,形成“秸稈養畜—畜糞還田—土壤改良”的循環農業產業鏈。
記者 黃旭 通訊員 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