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是我們聽得懂、用得上的實用新技術,這樣的‘田間課堂’太實用了。”6月30日,在濉溪縣雙堆集鎮雙達果蔬種植合作社葡萄大棚,農技員孫寶手把手指導果農蔬果和修剪枝丫,農戶馬輝說道。事實勝于雄辯:去年春季,他參加果蔬高產栽培技術培訓后,不僅生產的葡萄品相好、味道佳,而且畝產提高了15%的產量。
在農技推廣服務中,雙堆集鎮采用“參與式、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由傳統“填鴨式”教學轉變為“需求導向型”培訓、農作物生長“跟進式”培訓。目前,該鎮已形成“龍頭企業+田間學校+合作社+農戶”的培訓網絡,相繼開通了小麥、玉米、生姜、洋蔥等專業種植和畜牧養殖課堂180余場次,并通過“線上理論+線下實操”培訓體系,使一大批農民群眾掌握1至3門實用技術。
雙堆集鎮魏圩村種植大戶呂偉去年底種植160畝洋蔥,今年喜獲豐收,他說:“今年洋蔥新品種表現亮眼,加之管理技術跟得上,平均畝產突破7000公斤,按當前最低每公斤1元的價格,去掉種植成本,每畝純收益超過3000多元。”呂偉捧起一個重達1公斤的洋蔥介紹說,今年洋蔥品種好、水肥跟得上,實現了產量增加、價格提升的新突破,這些都歸功于“田間課堂”,有了過硬的技術做支撐,種田更有底氣了。
在雙堆集,生姜產業發展已有8個年頭,這個產業的引路人就是鄒圩村村民、進步家庭農場負責人周進步。當初,他在一無經驗、二無技術指導的情況下種植生姜,4年下來,因栽培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本領缺乏,虧損70多萬元。“打鐵必須自身硬。”該鎮農技人員周軍在線上、線下查找資料,主動和山東農技人員聯系,并與周進步一同前去實地考察取經,慢慢地學習掌握了生姜種植技術,踏上了成功之路。今年,在周軍的宣傳和“田間課堂”的影響下,該鎮60余家生姜種植戶種植面積達1300余畝,高于傳統種植模式十幾倍的回報,成為雙堆集鎮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我們鎮重點培育‘鄉土專家’‘種田秀才’,讓致富帶頭人成為鄉村振興的‘火種’和‘頭雁’,引領更多農民群眾找到適合本土、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雙堆集鎮黨委書記黃從儉表示,近年來,當地大力實施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工程,加強與縣農技推廣中心合作,充分發揮農技人員職能作用,通過“田間課堂”“微信課堂”“大喇叭課堂”,及時傳播最新的科學種田和病蟲草害防治知識,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讓更多農民群眾搭上了“科技興農”的快車。
記者 肖 干 通訊員 范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