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烈山區華家湖社區果蔬共富工坊的蔬菜大棚內,“產業村長”王愛霞正耐心地講解,向村民“傳授”田間管理技巧。即將于8月份上市的貝貝南瓜長勢喜人,畝產值預計可達1.4萬元。
果蔬共富工坊擁有高標準暖式大棚9座,建成初期由華家湖社區自營,由于缺乏專業人才,技術管理不到位,種植的小番茄產量不高、品質不優。更關鍵的是,因為把握不準市場信息,種植的果蔬產品上市后總會“慢半拍”,賣不上價。技術指導型“產業村長”王愛霞駐村,技術管理9座溫室大棚后,“行情”有了轉機。王愛霞首先根據市場需求,調整了種植結構,同時把種植技術“手把手”教給當地群眾。2025年她指導種植了6000棵螺絲椒和2萬棵蕓豆,帶動15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預計為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技術難題一直是制約農戶增收的重要因素。為有效破解農產品銷售難、經營人才稀缺、生產技術不足等問題,烈山區積極探索創新,以“產業村長”為關鍵抓手,在選才引智、產業賦能、市場拓展上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構建起“人才聚村、產業強村、市場興村”的鄉村發展新范式,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這是古饒鎮南園村生態豆品工坊產的大豆素食,純綠色產品,營養又健康。”在古饒鎮興農電商直播基地,電商賦能型“產業村長”宋雷正帶領90后“新農人”余傳義直播帶貨,宣傳推廣本地特色農產品。
針對本地特色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宋雷重點在幫扶培訓農村直播電商人才上求突破,目前已培育十幾名本土直播帶貨達人,讓古饒鎮艾草、大豆素食等特色產品“上云觸電”。“端午節三天,我們通過直播平臺售出30萬棵艾草,收入6萬元。”宋雷說,將立足基地,加強直播電商人才培育,打響古饒電商小鎮品牌,更好賦能產業發展。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核心在產業。烈山區制定《烈山區關于推行“產業村長”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方案》,明確選拔標準、拓寬選拔渠道,在“紅淮集市”“新春招聘會”等活動中布展“產業村長”攤位,面向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高校教授、本土致富能手、文旅企業負責人等群體廣泛招募一批“愛農村、懂農業、熟市場、會經營”的“產業村長”,調動各類優秀人才服務鄉村、貢獻才智、施展才華。
“產業村長”駐村后,充分發揮自身人脈、技術和資源優勢,立足各村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制定個性化發展規劃,深入農業產業園、種植園等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和咨詢服務等200余次,幫助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帶動塔山石榴、和村蘋果等特色農副產品量質雙提升。依托“科技小院”,促進校地、地企共建艾草研究基地、黑花生引種育種試驗田等,實施十余種作物和果蔬引種馴化、品種選育等工作,幫助申請與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等,有效推動鄉村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產業村長”積極拓展銷售渠道,搭建產銷對接平臺,解決農副產品銷售難問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方面,充分利用電商平臺,成立興農電商直播基地,組建直播團隊9支,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品牌化包裝,打造“一村一品”標識20余個;同步開展“新農人”直播技能培訓,提升村民直播帶貨、店鋪運營技能,培訓學員超100人。另一方面,對現有石榴、蘋果、艾草等農副產品開展聯合研發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推薦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推介會,加強與大型商超、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2025年以來,成功帶動豆油、黃梨等10余種特色農產品,以及蒲草工藝品、夏氏豆腐等5種工坊產品熱銷,累計銷售金額達102萬元。
“今年以來,我們集中聘用‘技術指導型’‘運營管理型’等5類18名‘產業村長’,為他們提供政策、融資、保險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同時注重引導‘產業村長’積極謀劃、領辦主導產業、主導項目,切實提升駐村實效。”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老干部局局長程文昱在接受采訪時說,下一步,烈山區將繼續推深做實“產業村長”工作,力爭培育一批產業強村、經濟強村、文旅強村,為烈山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記者 王守明 通訊員 鄧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