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燈結彩迎佳節,歡天喜地慶元宵。元宵佳節到來之際,相山區各地一片熱鬧祥和的景象,各街道社區紛紛舉辦活動迎接、慶祝節日的到來。
南黎街道桂苑社區舉辦“巳歲元宵,益起趕集”公益集市,現場設置猜燈謎兌獎、傳統手工藝展示與體驗、溫情服務等多個精彩區域,吸引眾多社區居民熱情參與,通過民俗體驗、公益服務、趣味互動等特色活動,在傳統年俗中共敘鄰里深情。令人動容的是,由居民黨員組成的“送福小分隊”將200份湯圓送至60歲以上的老年人手中,75歲的李奶奶捧著湯圓連聲道謝。
懸掛著40盞花燈的長廊變身智慧賽道,各種融合傳統文化與時政熱點的燈謎引發激烈討論,居民們在一次次謎底揭曉中傳遞文化、分享知識。盞盞花燈照亮了社區治理的暖心之路,桂苑社區負責人表示:“本次活動旨在通過社區搭臺,動員志愿者、熱心居民、愛心企業等共同參與社區治理,以‘傳統民俗+現代服務’的創新模式,守護文化根脈提供便民服務,未來我們將持續打造有溫度的社區文化品牌,讓‘桂鄰家’的理念落地生根?!?/span>
在任圩街道古鎮社區,一場別開生面的“鬧元宵”活動在任圩街道古鎮社區火熱開場,吸引了眾多居民闔家出動,為傳統元宵節注入了滿滿活力。
花燈底部一條條寫滿謎題的紙條隨風輕擺,“我猜出來啦!‘九點(打一字)’的答案是丸子的丸,還有這個燈謎的答案是公雞,對不對?”孩子們三五成群,興高采烈地猜燈謎,現場滿是歡聲笑語,猜對燈謎抱走花燈的那一刻,孩子們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在“元宵接力賽”游戲中,孩子們圍成圓圈用卡紙傳遞“元宵”,小小的乒乓球在卡紙上靈活跳動,承載著團圓的美好寓意,現場氣氛緊張又歡樂,加油聲、歡笑聲此起彼伏。“除了社區志愿者,本次活動還有轄區美育機構的支持,我們希望通過‘社區搭臺、機構賦能、居民共創’的模式,讓傳統文化浸潤日常生活?!惫沛偵鐓^黨總支書記王曼說道。此次“鬧元宵”活動,用新穎有趣的形式傳承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讓居民們在歡樂中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共同書寫社區美好生活新篇章。
曲陽街道濱河社區內,一場溫馨又難忘的親子制作燈籠的儀式熱烈進行,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手里拿著過年紅包。
志愿者與孩子們齊聚一堂,引導他們將紅包巧妙地運用到燈籠的制作中,每一個紅包都成為了燈籠上獨一無二的裝飾,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完美融入到這一份份即將成型的燈籠之中,盡管有的孩子在制作過程中遇到困難,但志愿者們的悉心指導和鼓勵讓他們重新找回了信心。隨著燈籠制作完成,孩子們既滿足又自豪,他們不僅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更是在制作過程中體驗到了與他人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顒咏Y束后,大家圍坐在一起,享受著熱氣騰騰的元宵,元宵的甜美與燈籠的明亮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溫馨和諧的畫面,整個活動充滿了歡聲笑語和滿滿的溫暖。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濱河社區用這種方式為孩子們帶來了一份獨特的快樂和回憶,這不僅是慶祝元宵節,也是社區文化的一次展現,更是人與人之間溫暖的互動和情感交流的體現。
為進一步推進婚俗改革,助力轄區內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傳統美德,抵制高價彩禮,摒棄婚禮陋習,培育新型婚育意識,倡導移風易俗、婚事新辦,在元宵節來臨之際,相南街道中城社區開展婚俗改革移風易俗政策宣講。
活動中,社區宣講員向轄區居民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篇,宣傳《民法典》的重要意義和主要內容,引導居民自覺摒棄隨禮攀比、大操大辦、低俗婚鬧等陳規陋習,樹立健康的婚姻觀、價值觀,營造婚事新辦簡辦的文明新風尚,倡導新婚夫妻舉行集體婚禮、紀念婚禮、家庭婚禮、旅游結婚等,以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方式分享結婚喜悅。本次活動的舉辦有利于引導居民建立正確的婚俗觀念,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
黎苑社區黨總支組織志愿者開展元宵節送湯圓活動,為社區孤寡老人、殘疾老人和困難戶送去溫暖與關懷。
活動當日,黎苑社區黨總支書記任艷華帶領志愿者們深入轄區,每到一戶,志愿者們都與居民親切交談,仔細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和身體情況,傾聽他們的需求和心聲,老人們接過社區志愿者送上的湯圓,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聲聲問候,一份份湯圓,不僅傳遞著節日的祝福,更讓居民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此次活動不僅弘揚了傳統節日文化,更拉近了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距離,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居民的歸屬感。
東街道民生社區組織開展“巧手做面燈,民俗共傳承”活動,吸引眾多居民熱情參與。
活動現場,社區工作人員早早準備好面粉、餡料等材料,邀請經驗豐富的老手藝人現場示范,居民們圍坐一團,揉面、捏形、添芯,一雙雙巧手上下翻飛,不一會兒,形態各異的面燈便擺滿桌面。大家一邊制作,一邊分享兒時元宵節的趣事,歡聲笑語回蕩在整個活動場地。小朋友們也不甘示弱,在家長的指導下,努力做出自己的專屬面燈,現場氛圍其樂融融。此次活動,不僅讓居民們親手體驗了傳統民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增進了鄰里間的感情,營造出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讓大家在喜慶中迎接元宵佳節的到來。
■記者鄒晨光 見習記者 劉奕彤 通訊員 茜茜 雨晴思 遠任妤衛東華杰
攝影記者黃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