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相山區渠溝鎮瓦房村的麥田里,4臺聯合收割機列隊馳騁,鋼鐵巨獸轟鳴過后,2900畝金色麥浪轉瞬化作糧倉中跳躍的珍珠。
“雖然今年前期雨水不足,但我們種的這個小麥品種抗倒伏性強,訂單收購價每斤比市場價差不多能高0.15元。”村委會主任李朋拍打著手心的麥粒介紹。在他身后,打捆機正將秸稈壓縮成方磚,運輸車往來如梭,兩天內完成全村收割的“渠溝速度”令人驚嘆。
“老哥,這第三車麥子給您送來了!”下午時分,烈日炙烤大地,有著30年黨齡的賈善田拿起車把上的毛巾擦把汗就急忙跳下摩托三輪車,幫72歲的賈東嶺老人碼放糧袋。
賈東嶺是瓦房村村民。平日里,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務工,由于離家較遠,也就是春節前后能夠趕回老家團聚一次。“年齡大了,干不動了,一兩畝的麥子又不想麻煩孩子們來回跑。再說了,來回跑一趟,花費可不小。”老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群眾有難處,黨員想辦法。為了解決村里獨居老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瓦房村的黨員志愿者已連續幾年幫助大家干農活。“早上5點,小賈就騎著三輪車來我家里,問我今天準備什么時候收割,還有什么困難,真是啥事都想在我們前面。”老人摩挲著麥袋說道。
“我們家也是村里黨員幫忙給收割的。村里大小事情,只要他們一出現,咱老百姓心里踏實。”81歲的村民賈成立同樣感激地說道。如今,這樣的場景在村里已不鮮見,幾十名佩戴黨徽的志愿者走村串戶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排憂解難。
“不用感謝,我們作為黨員應該為群眾做好服務。當前不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嘛,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次考驗和錘煉。”賈善田笑著回應村民的感謝。他婉拒了村民遞來的礦泉水,騎著三輪車,又準備去幫助其他村民。三輪車逐漸走遠,但來回奔波的車輪印證著黨員們為民服務的初心。
“秸稈曬路上,車輪打滑要出大事!”支部委員王丹丹和后備干部尤晶晶拽住欲鋪秸稈的村民,她們的衣衫早已汗透。由婦女組成的禁燒宣傳隊,每日在村里巡行,宣傳秸稈禁燒和安全知識。“他們男同志拉糧食有力氣,俺們女同志也能出把力。”在渠溝鎮田間地頭,巾幗志愿者也在奮力守護平安、助力午收。
據了解,今年渠溝鎮小麥種植面積達5.2萬多畝,目前午收工作已全面完成。“前期我們對農機手進行了系統培訓,確保他們熟練掌握操作技巧,提高收割效率。同時,我們還對午收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從農機調配、秸稈禁燒,都做了細致安排,做到完成午收任務,確保顆粒歸倉。”渠溝鎮副鎮長穆井義說道。
暮色中,最后一車麥粒被裝袋歸倉。渠溝鎮5.2萬畝麥田喜獲豐收,夏玉米播種正同步展開。鎮黨委書記王譚俐望著遠處收割完畢的田野感嘆:“農機解放了人力,但黨群連心的傳統永遠是我們最珍貴的法寶。”
記者 鄒晨光 見習記者 劉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