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淮北市相山區聚焦主城區黨員結構多元、需求多樣、流動性強等現狀,持續探索創新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模式,堅持“黨員在哪里,課堂就辦到哪里,學習就跟到哪里”的理念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流動課堂”,將高質量的教育培訓和服務送到黨員群眾“家門口”,豐富了黨員群眾的學習教育形式,為推動基層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創新講授形式,精準對接需求。制定方案。貼合黨員教育需求實際制定《關于在全區開展“流動課堂”活動的方案》,組織推動“流動課堂”在社區實現全覆蓋,同時充實和優化師資隊伍,豐富課程資源,提升課堂內容的專業性和吸引力。靠前服務。指導社區突破傳統服務模式,將講臺從教室搬到群眾家門口,設立“流動講桌”,主動將學習教育服務送到居民身邊。同時,在“流動講桌”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內容,延伸推出解讀政策法規的“流動宣傳桌”,調解矛盾糾紛的“流動調解桌”,共商社區治理難題的“流動議事桌”,以及反饋疑難問題的“流動答復桌”,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政策解讀、矛盾調解、社區治理等多領域服務全覆蓋。錯峰延時。充分考慮轄區居民上班早出晚歸、老年人行動不便等實際情況,創新推出“錯時講課”工作機制,在每周一、三、五的早、中、晚居民在家的時段,在小區出入口或人員聚集區域擺放“流動講桌”,授課人員以拉家常的方式,把抽象的“大道理”轉化為生動的“小故事”,用老百姓聽得懂、坐得住、樂意聽的“小切口”,讓學習教育更接地氣、更入人心。
打造多元師資,豐富課程資源。構建“三類”師資隊伍。打破傳統黨員教育師資的局限,以政治立場、理論素養、文化知識、表達能力為標準,組建由黨校老師、黨務工作者等組成的“理論型”師資隊伍,由街道部門負責人、社區“兩委”成員、“大工委”“大黨委”成員單位工作人員等組成的“專業型”師資隊伍,以及由“兩優一先”獲得者、先進典型組成的“榜樣型”師資隊伍,著力打造一支覆蓋廣、靠得住、撤不走的“流動課堂”教育鐵軍,目前全區“三類”師資隊伍已達150余人。設置“三類”特色課程。依托“三類”師資隊伍,設置“理論型”老師講授“政治理論”課程,傳遞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專業型”老師講解“實用技術”課程,解答民生關切問題;“榜樣型”老師講述“學習身邊榜樣”課程,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截至目前,共設置黨務知識、農村電商發展、小麥選種育種、雷云說事拉理調解法等20余門課程。用好“三類”資源。用好陣地資源,持續深化社區、小區(網格)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實現全區75個社區、292個小區(網格)黨群服務中心全覆蓋,為黨員群眾在家門口接受教育培訓提供堅實的陣地保障。用好教育資源,從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經濟建設等基層一線精心挑選一批“鮮活教材”,用心制作《向陽而生》《永不褪色的人民信念》等10余部精品黨員教育電視片,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視角”呈現“大情懷”。用好平臺資源,扎實推進遠教站點、微信公眾號、先鋒網、相山先鋒行APP等平臺建設,開設“我和我的社區”“相山黨員說”“一周黨建動態”和“主題黨日”活動提示單等專欄,及時發布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社區治理“微故事”、身邊榜樣“身邊事”“主題黨日”活動內容等信息。將豐富多樣的黨員學習教育相關文章、視頻發布到云端平臺,建設線上線下學習教育矩陣。
整合資源力量,提升教育實效。充實一線力量。結合社區“一崗通辦”改革,組織街道業務部門、社區黨員干部常態化下沉到基層一線,組織保障“流動課堂”和“流動辦公”正常開展。同時,統籌黨員志愿服務隊、“大工委”“大黨委”成員單位黨員、物業企業黨組織等各方資源,積極參與活動,有效充實網格工作力量。強化需求收集。社區黨組織和基層一線人員通過入戶問、線上問、協商問等方式,深入挖掘居民需求和意見建議,建立健全“流動課堂”需求清單和為民服務問題清單,精準匹配師資力量和特色服務,目前已收集解決需求及建議2300余個。提高服務質效。將黨員教育與實踐服務相結合,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我為群眾辦實事、暖心敲門行動等一線作為黨員培養歷練的重要平臺,最大限度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及時處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努力將群眾“需求清單”轉化為“滿意答卷”。活動開展以來,累計開展理論教育、政策宣傳、鄰里互助、調解糾紛等各類服務活動320余次,以有力舉措提升了黨員教育質效,推動社區服務水平提檔升級。
記者 鄒晨光